第(2/3)页 这些苏式风格的厂房,屋顶高阔,墙壁厚实,门楣上还保留着褪色的红色标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 气势依旧恢宏,却难掩一种步入中年的疲惫与沉寂。 赵振国跟在随行人员中,走下汽车。 一股混合着铁锈、冷却油、煤灰和陈年灰尘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这是老工业基地特有的、沉甸甸的气息。 厂党委书记和厂长,两位都是头发花白、面色黝黑的老同志,快步迎了上来,神情激动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 他们身后,跟着一大群厂里的中层干部。 “首长,欢迎!欢迎您来我们厂检查指导工作!”老书记的声音有些颤抖,握着老人的手久久不放。 老人拍了拍他的手背,目光却已经越过他们,投向了那些沉默的厂房: “不是指导,来看看,学习学习。走吧,进去看看。” 一行人走进了最大的联合车间。 车间大得惊人,足以容纳几个足球场。 阳光从高处布满灰尘的玻璃窗斜射下来,形成一道道昏黄的光柱,光柱中尘埃飞舞。 无数台庞然大物般的机床、锻压设备、天车,如同史前巨兽般静静地匍匐在阴影里,沉默着,大多数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油污和灰尘。 只有少数几台机器在运转,发出单调而沉重的轰鸣,反而更衬托出整个空间的空寂。 工人们穿着洗得发白、甚至带着补丁的深蓝色工装,三三两两,或站在机器旁,或聚在一起低声交谈。 看到这一大群“上面来的”领导,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目光复杂地望过来。 厂长老李在一旁引路,介绍着: “首长,这是我们厂五三年建厂时,那边援助的五千吨水压机,当时可是亚洲第一!还有那边,是我们自己仿制的龙门铣床,能加工十几米长的工件……”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自豪,努力在这些沉默的钢铁巨物身上,寻找着往昔的辉煌。 老人默默地听着,脚步缓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