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正是基于这种对同志、对真相高度负责的态度,技术复核小组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鞋底豁口对比上。 他们请来了地区公安处更有经验的老法医和痕迹检验员,采用了石膏模型灌注、赤脚印记对比等当时最可靠的手段,这才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决定性的破绽。 —— “赵同志你请看,生理结构的差异,是难以完全伪造的。” 技术干部将几张并排摆放的现场足迹石膏模型照片和另一张足印分析图推到赵振国面前。 “你看,”他用笔点着现场足迹模型的足弓部位,“这个脚印,足弓形态清晰、弧度正常,受力分布也比较均匀。这是一个正常足弓的人留下的。” 接着,他将笔移到另一张分析图上,那上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不同的足底形态: “而这是许调查员同志在接受我们询问时,配合进行的足部特征检查结果。他有非常明显的扁平足,也就是足弓塌陷。这是他从小就有的生理特征,无法改变。” 技术干部抬起头,“一个扁平足的人,走路时足弓无法提供有效的弹性和支撑,导致受力会更多地集中在脚掌和脚跟,长期下来,鞋底的磨损方式也与正常人不同,甚至会加剧某些部位的磨损。 “但是,现场那个鞋印,其足弓形态和内部受力分析,都明确显示留下脚印的人,拥有正常的足弓!”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伪造者非常狡猾,他一定是设法拿到了许调查员磨损特征最明显的那只旧鞋,甚至可能刻意模仿了鞋底的豁口和划痕。 但他无法改变自己的足弓结构,更无法模仿一个扁平足患者走路时独特的、内在的骨骼支撑和受力方式! 他最后补充道:“我们对找到的那只右鞋也进行了更细致的检验,鞋内底虽然有些磨损,但其凹陷形态与李记者拍摄的足底轮廓虽然很相似,但却并不是同一只脚...除了足弓,这个人的脚步习惯,也与许调查员不同,重心向前...” 这一番基于生理特征差异的、无可辩驳的分析,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伪造的假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