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九老仙都-《穿越到山海经》
第(2/3)页
言道:吾等皆女娲所造,为何独仙者居于天上,不生不死而吾等却要饱受轮回之苦?天界日久,亦有沉沦者,枉为仙。
仙人言道:人间若有德善之人,可寻至蓬莱,修成大道者亦可成仙。此语既出,在人间便引起轩然大波,人、鬼、妖无不励精修法,以期望有日得证大道。正所谓是:人间有仙境,得道在蓬莱。是也。
众多神仙当中,在此地最为出名就是九老丈人,他们住九老仙都,九老仙都属于九天真王宫的九个方向,太上真人管理全面,九老仙都各管一宫,共九宫,属称九老仙都宫。
在人间,流传千古于世者,当属九老仙都神印。
在后世,皇帝用的御玺据说是用“和氏壁”制成的,元代被推翻时,这颗传国玉玺被元顺帝带着跑到漠南去了,所以朱洪武做了三十一年皇帝也没有用得到这颗玉玺。
永乐帝朱棣原是镇守北平的燕王,他起兵夺取帝位后,听说“和氏壁”被剖成三截,茅山的镇山玉印也是“和氏壁”的一部分.他觉得自己是富甲天下的皇帝,正所谓:天下之财即我财,天下之宝即我宝,茅山的镇山玉印我若取来,让精良的玉工重新镌刻之后,不就是我皇帝的珍宝、朝廷的玉玺了吗?
于是,他就发下一道金牌,传下一道圣旨,派出一名能干的官员,到茅山来宣调这颖玉印进宫备用.
钦差大臣到茅少的前一天晚上,茅山道观就有了预兆.这一天的半夜子时,茅山元符宫和祟禧宫的值夜道士发现大茅峰九霄官红光灿灿,忙鸣锣报警。
两宫道士起身一看九霄宫的红光,怎能不急?便都争先恐后地抢上山来,但山上什么事都没发生。等大家回至各宫后再看大茅峰,依然是灿灿红光似火.道士们又往九霄宫赶,却仍旧看不见有何灾情。就这样翻来覆去,搞得道士们优心冲冲,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等到天刚破晓,钦差老爷就捧着金牌、圣旨到了茅山。圣旨一下,谁不惊慌?
明代朝廷在茅山设有“灵官”,也是正七品、正六品的官。一见金牌和圣旨,哪敢怠慢?忙备香案,跪拜接旨。一听说是宣调茅山的镇山玉印,虽是一万个不情愿,谁又敢嘴上说出半个‘不”字?正、副灵官只好吩咐掌印道士,捧出玉印交给钦差老爷.钦差接过玉印,心满愈足地回朝复命去了。
茅山这颗玉印,是宋徽宗年间皇帝为褒奖茅山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而下诏镌刻赠赐的.其玉为珍藏宫中多年的宝玉,相传为“和氏壁”的一部分.“和氏壁”为战国时代楚国卞和氏发现,后为赵国所据有。秦襄王曾用十五城向赵国去换取此壁,因而有蔺相如“完壁归赵”的美谈。秦始皇并吞六国,同时也夺得此宝。
始皇二十六年,拣选天下良工将此壁剖为三段,中段制成天子的传国玺,其方四寸,顶上镌五龙交纽,印面李斯镌八个篆字为“受命于天,富寿永昌”。左段制作印形,其纽直竖上有闪闪发光的两点,据说这就是宋徽宗所赐茅山玉印的材质。右段也制作印形,其纽横撇纽上霞光灿灿,据说后为龙虎山天师所得.
因为茅山所传的道统为“上清大洞经”,茅山元符宫就建有“上清宗坛”,它和江西龙虎山的“正乙宗坛”、江西阁皂山的“灵宝宗坛” 并称为“天下三大符篆宗坛”.
宋徽宗也曾要茅山、龙虎、阁皂“三山鼎峙,辅化皇图”。所以茅山玉印,真正应称为“镇坛玉玺”。这略为提起,以便了解茅山玉印的来龙去脉。
第(2/3)页